「做自己」幾乎是我最討厭的人生建議之一。
為什麼討厭呢?因為這句話跟「你要自己決定」一樣,基本上是一句廢話,而尋求意見的人老是希望能從別人那裡聽到重複的一句廢話,能不煩嗎?
首先來畫一個框框,做自己究竟是什麼意思?一些人大約會解讀做自己為不遷就他人、不因外界眼光而改變自己的行為,忠於自我想法等等,接受這個定義的人,很快地就會意識到,做自己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本質是什麼,用更老套的講法就是,知道自己是誰。
但在大多數的時候,自我並不是一個靜態的實體,不斷在變化,而觀察者(也就是我們本人),也多少受限於物自身不可知,使得認識自己變成永遠的未竟之業。問題因此存在:若我們不能完全地、徹底地認識自己,我們還可以做自己嗎?
我今天聽到一個說法是,在解釋做自己的時候,應該要理解成「做自己想成為的人」。這個定義比做自已就是「
表達真實自己」好多了。最簡單的例子是,人總愛說:「你放輕鬆做自己,他(們)會喜歡你的。」如果真是如此,這世界就不需要被討厭的勇氣了,尤其是在求偶或是求職上。
但「做自己想成為的人」就有道理多了: 我們常說在適合的伴侶面前,我們可以做自己,多數的時候並不是指自己從此可以任性、自我中心,而是好的伴侶會把你好的一面引誘出來,成為一個更好的人。工作上亦是,常聽到同事建議說做自己就好,這時千萬別信以為真,把所有不經思考的話攤在陽光下。也許事實是世界變化太快,要人去適應這些變遷,最容易的還是回到自己身上,因此「做自己」三個字療癒了了許多人。
回到一開始的問題:做自己是個好策略嗎?我想大原則來看是的,迎合他人總是困難,但迎合自己對自己的期待,應該難度低一些,也更有底氣說,自己能做的都做了,剩下的都是聽天來決定了。。。
Not what you want, but what you need!
但「做自己想成為的人」就有道理多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