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實對端午節的印象是很薄弱的,模糊地記得是農曆五月五號,知道詩人屈原投江、掛艾草、划龍舟、立蛋的傳統,但這個節日總不像新年或中秋一樣,有強大的意象和象徵地位。查了資料,說端午許多傳統都有著禳毒驅疫的意義,還充滿了和龍相關的習俗,而龍又代表著吉祥、。一言以蔽之,是個以趨吉避凶為核心的日子。
以前在台灣不太認真對待端午,剛來瑞典頭幾年都會跟這裡的地方媽媽訂粽子。剛跟高高在一起的那一年,買了一顆粽子給他吃,記得他仔細地研究怎麼解開粽繩,學怎麼用手托著粽葉吃內餡,但漸漸地這幾年沒有特別在端午買鄉愁的衝動了。
我的表姐說每次我回台灣,就是粽子節到了,因為我被問想念台灣的什麼食物,常發神經說我想吃粽子,而且是外婆家的粽子不是現成的。吃一顆粽子是三分鐘的事,但準備包粽十足多工搞剛,大家看在我難得回來,也不好意思說小姐現在離端午節還遠,總是答應實現我的心願。約定好日子,外婆透早就去買重沈沈的豬肉和最重要的粽葉,我媽頂下了切豬肉的重責大任,畢竟心願是她女兒許的。阿姨們分工合力準備滷肉、滷蛋切片、香菇、土豆,通常由舅舅掌大廚炒出一鍋又一鍋的粽米。
包粽子時候,阿姨手巧,總是幾秒鐘就包好一個,我手拙,邊包邊分心閒聊,一點也沒有阿姨們的效率,包好的粽子一串串綁在從掃把拆下來的棒子上,分批進電鍋蒸好出爐,熱氣蒸騰,那是對端午最深的期待,把寵愛具現化,大家圍桌一起吃粽子的樣子。
再幾天就是端午了,我估計那一天仍然會像其他天一樣時間起床,做差不多的事,默默記得那天是端午。